1、手术机器人能大幅度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度,给未来手术带来同质化均质化,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2、手术机器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创业项目,未来的机会肯定是在基层,但因医学发展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3、国内医疗机器人行业投入确实还不够,行业整体窗口期不长,危机重重,要靠综合实力的比拼;
4、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疗机器人行业将形成倒逼,不确定性和机会并存。
刚才问到医生、患者对机器人怎么看,我其实是有一手资料的,我不只是看了一些骨科的手术,还去了Stryker的新泽西的总部,也跟骨科医生聊过,我本人也是骨科医生,我认为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医疗机器人给患者带来的手术效果改善是传统手术不能够比拟的,各科室都应该有一台手术机器人,这并非我一人的观点,也是301民调和张旭张主任的共同观点。一、手术机器人能大幅度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度。大家都比较关注骨科,有一些文章统计,显示使用机器人带来的膝关节髋关节定位并植入内植物的精准性比传统手术提高3~4倍。设想,如果一个机器人辅助骨科医生以这样的精准度把需要在患者体内使用10~15年时间的耗材植入体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非常不一样。而且未来的手术发展趋势一定是微创,更需要机器人来帮助完成精准定位。传统大开口手术对于做全膝关节置换相对简单,位置很容易找到。但如果用微创做单科手术时,位移偏差是很大的。Stryker手术机器人之所以非常火,主要因为它做单科手术时精度比原来提高了非常多,所以说不管从医生还是患者角度,对手术效果的改善是传统手术无法比的。二、手术机器人给未来手术带来同质化均质化,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无论谁来完成这个手术,只要按规划好的手术路径操作,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就像流水线生产的汽车或产品。这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一段时间和过程。现在医院里面20~30三十年工龄的医生是比较吃香的,其实就是多年的临床积累,拿病人练出来的,未来的手术机器人用非常短的学习曲线就能做到比人的精度高的手术结果。
谢谢。朱总从创新项目、从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几个角度谈了看法题。请刘总给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您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看法。
我始终认为手术机器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创业项目,实际上我们之前团队做机器人,世界第一台是在1989年,做了30多年,一共做了17台就卖出去了,但好像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往好了说,我觉得手术机器人未来肯定是在基层,不会是在大三甲,机器人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下基层的,也就是说医疗机器人何时能够改变医学是取决于何时能够下基层。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有机会但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患者实际上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做手术,也可以不做手术,可以直接吃药。比如之前前列腺肥大可能要切,后来微创用血管一堵一栓塞就可以了,所以很难说医流往哪个方向走,或者是有一天手术机器人普及了,也未必是现在机器人的形态,我觉得肯定是有机会的,但是医疗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中国医疗机器人发展有很多有利的因素,其中一个是市场需求,中国人口多,医疗资源极其不均衡,医疗资源需要下沉,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手术机器人还是远程医疗设施,都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方面看,刚才刘总提到的,医疗机器人在中国的大发展,要看医疗资源下沉到那一天,相当于说广阔的市场不是在北上广深,而是在全国各地,市场容量就非常大了。我相信,如果医疗机器人成熟度慢慢的升高,配合5G技术,对医疗资源的均衡将有很大的作用。
刚才朱博士、刘博士两位都很客观,也非常合乎行业的普遍感受。投入确实还不够。所谓投入不够是说医疗机器人要颠覆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非常大的替代,或者优化医生的传统手术,确实需要有非常大的技术突破,因此投入少了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临床效果。所以做出一个临床真正可接受的产品,需要大投入、重投入、集中和持续性的投入。达芬奇20多年只做意见事情,现在每年差不多120万台手术,收入将近30亿美金,利润大概7~8亿美金,研发经费每年大概3~4亿美金,所以护城河和技术壁垒非常高。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款投入这么高的机器人。窗口期不长,行业是总实力的比拼。医疗机器人现在已经被大家认可,它确实属于一个开创性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领域上一定是能够有非常多的解决方案和替代性的方案产生,但是技术和治疗方案的发展也都没停。因此我们行业还是挺有危机感的,窗口期和解决方案成熟的时间就那么多,所以还是比拼团队的实力和推进速度。
我也非常同意两位的观点,其实本质上不是医疗机器人的问题,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问题。随着对生命和精准医学认知,我们对疾病治疗预防技术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对医疗机器人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生物医用材料。其实就是对医疗器械整个行业的影响,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比如心脏支架,过去有金属材质等,日后有陶瓷、纳米材质,很有一定的概率会改变治疗方式,不需要手术就能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