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沈自所”),追寻被誉为“国家队”的沈自所水下机器人团队的创新脚步。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是沈自所近20年水下机器人蒸蒸日上的亲历者。他介绍说,经过40多年自主创新,遥控式水下机器人(ROV)、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遥控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RV)、载人潜水器(HOV)控制管理系统和其他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成为团队主攻的五个方向,各有侧重且创新不停。海人一号、海星6000 ROV、潜龙与探索两大系列AUV、海斗号与海斗一号ARV、蛟龙号HOV控制管理系统“龙脑”,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水下机器人,已成为中国从近浅海走向全海深探索的大国重器,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自主创新是沈自所水下机器人团队不断突破的核心内涵。“海星6000”下水之前,团队刚刚攻克了1000米级ROV,从1000米到6000米,最大的技术难点便是光电复合铠装缆的应用技术问题。在距离海试窗口仅有3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成员都泡在试验室中,没日没夜攻关,在几十次试验和十几种算法叠加下,终于解决技术难题,保证了水下机器人供电电压稳定。
沈自所水下机器人研发,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20多名成员中,只有封锡盛院士现在仍奋战在科研一线。目前,沈自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研发的有关人员近300人,仅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便汇聚了近100名科研人员和支撑保障人员,“80后”“90后”占60%以上。李智刚表示,热爱水下机器人事业,甘愿为之献身,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点。
AUV部副研究员徐春晖负责潜龙系列的控制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后续系统升级。在他参加的6次海试中,每次出海时长都在3个月以上。从2016年至今,已有4年春节在海上度过。“海试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对控制管理系统软件功能来测试,为解决突发状况,不眠不休三十多小时是常有的事。”
载人潜水器控制研发技术部门长赵洋,对处这个光荣的团队深感自豪:“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展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团队。上一代科研工作者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更要求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发扬他们的创新、奋斗的精神,永不停歇研发和创新的脚步。”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更有着广袤、富饶、未知的深海等待海洋科研人员探索。谈及未来,李智刚表示,沈自所水下机器人研发,走过了一条从有缆到无缆到光纤,从浅海到深海及至全海深的求索之路,完成了水下机器人体系化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有些关键技术已与世界领先水平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未来,团队将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水下机器人和AI的融合发展,探讨仿生水下机器人方向,在仿生导航、推进、感知系统下功夫,继续突破瓶颈和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深海探索步伐。
“我们始终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用深海研究‘国家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展基础应用研究,紧盯前沿技术方向。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会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拿出沈自所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深海装备。”李智刚说。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