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快出来,妈妈给你买了一个大玩具!”6月1日这天,刘女士一进门就大声呼唤宝贝儿子来看儿童节礼物,儿子高高兴兴跑出来,看到妈妈手里的“大玩具”之后,两只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这是刘女士为家中宝贝儿子专门挑选的家庭陪护机器人,且价格不菲,三千多块,可以给小孩讲故事,支持简单的语音问答,共同生活的亲属面部识别,并且父母还能够最终靠手机连接机器人与家中的孩子进行视屏聊天......这些功能貌似并不是非常特别,但是刘女士认为,平时自己与老公经常出门在外,陪伴不了家中的儿子是最大遗憾,花这些钱买一个机器人在家里陪着儿子多少可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这种情况想必不只在刘女士身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家庭当中,很多父母都觉得对自己的孩子太过亏欠,把很多期望值寄托在了家庭陪护机器人身上。随市场需求缺口逐渐扩大,各种价格不一,参差不齐的产品不断涌入到这片“蓝海”市场当中。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披露的一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天平均有2000个家庭因为儿童意外伤害失去孩子,在中国每年有1000万儿童遭受各种各样的伤害,约占中国幼年儿童总数的10%,全中国合计有6800万留守儿童、1000万城市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与监护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处境。
当然除了安全因素外,在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环境当中,父母都会万分关注,但由于国内大多数父母工作繁忙,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这种出现的空缺,恰恰为陪护机器人打开了局面,并且关注度不断急剧升温。根据ZDC互联网调研中心截止2016年9月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机器人产品用户关注度分布占比中,陪护型机器人用户关注度高达32.2%,工业机器人占比22.6%,服务机器人占比18.8%,特种机器人占比17.2%,包括别的类型的机器人占比9.2%。陪护型机器人的关注度已经位居首位。
此外,根据第三方机构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多数购买家庭陪护机器人的用户群体,父母基本属于80后,而80后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婴幼儿智能启蒙教育;另一个是场景式陪伴,而陪护机器人恰好都能满足这些需求,并且甚至还能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因此,当这些父母需求慢慢地演化成为市场刚需时,从而催动了当前家庭陪护机器人市场的形成与成长。
然而在市场机遇面前,各类问题也开始显现,并且严重阻挠了国内家庭陪护机器人市场进一步发展。
伴随着市场一直增长,在家庭垂直应用场景背景下,国内陪护机器人企业形成了多个阵营,这中间还包括了早期就进入到市场当中的小鱼在家、狗尾草、ROOBO等企业,随后更是有360、新三板企业巴巴腾、安防巨头大华股份以及清华紫光等有名的公司先后入局,并且后来者更是源源不断。但是不管是早先抢占市场的企业也好,还是后来居上的有名的公司也罢,真正做出明星产品的厂商却迟迟尚未出现。
原因并非大家不重视,而是在产品本身的设计上,很多企业扎推出了众多功能相类似的产品。
有专门的调查机构曾对市面上大部分陪护机器人产品做过功能上的归类,结果发现大多数产品基本围绕在智能语音交互、人脸识别与图像识别、手机远程操控、早教类内容资源、智能家居连接与控制以及本地服务内容。通过以上功能,相信我们大家显而易见,有些附加功能并不是场景下的刚需,而用户实际真正需求仅仅是聚焦在儿童教育内容与情感陪护方面。
此外,甚至有些厂商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影响下,将智能音箱种类的产品也定义为家庭陪护类智能家居,这就导致产品定位不稳,影响到了用户对于整个市场的判断力。因此只有在特定阶段、特定场景下,家庭陪护机器人才有可能获得需求订单,但同质化问题又不可以忽视。所以说,现阶段家庭陪护机器人注定要存在于夹缝当中的市场。
再者,目前市面上的陪护机器人产品价格普遍从200元左右到几千上万不等,价格低的产品往往还可能让大众消费者接受或者尝鲜,然而有些厂商由于供应链成本、研发成本以及市场销量较低等原因,为了保持利润空间,最终消费价格不得不定在较高的水平上,甚至高达3000元或者以上区间,这就导致产品基本面向小众市场或者高端用户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局面打开难度更是不断高攀。
但是,价格较低的产品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满意度不高,往往最终会沦为大众化玩具,而这种模式却成为许多企业喜而乐见的情况,因为市场打开了,销量有了,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但忽略了低价所带来的坏因:研发成本降低、产品成本降低,这样产出的产品,品质与体验根本没办法保障。就好比大家熟知的手机市场,主打性价比的产品虽然更得用户青睐,但随着客户的真实需求升级,对品质的要求标准逐步的提升,单纯追逐薄利多销,必定制约企业逐步发展,从去年小米彻底跌落神坛,到今年被荣耀反超,你们可以窥见一二。
而价格较高的产品,虽然在外观与功能服务上都能有不错的体验效果,但毕竟如果卖到3000元以上,实际远超大多数的用户实际心里接受区间。不管是产品差异化、还是品牌影响力,现实中都无法匹配这样的高价格。同样参考此前的国内手机市场,从低端机到千元机,再到后来向着中高端产品进阶,经过几年的市场沉淀后,才得以慢慢打开高端市场大门。而正处于刚起步阶段的陪护机器人市场,依然难掩国产品牌动力不足的事实。
综合来看,低中高三端产品布局才更符合当前市场的发展,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毕竟除了孩子喜欢,家长才是真正掏钱的消费者),然而很多企业都是抱着试水的心态来尝试,所以导致定价混乱,反倒制约了企业本身的向前发展。
在渠道方面,由于传统渠道中的代理商都比较注重利益,而家庭陪护机器人厂商既要满足线下渠道代理商所需的利润空间,又要控制供应链以及研发等方面的成本,因此线下市场当中,我们大家可以到在传统渠道所能见到的陪护机器人产品,寥寥无几,但真正能够将产品做到线下,扩大渠道覆盖的,往往生存的都还不错。此外,线上渠道同样没有线下渠道在体验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本身陪护机器人属于新兴市场,脱离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在推广上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毕竟光靠线上的口碑,对于不了解该领域产品的消费者,很难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况且,光靠两页“PPT简介”就轻易上当的小白们已经不多了。
当然对那些轻资本的厂商,线上渠道或许是唯一突破点,毕竟生存才是重点。但是,国内陪护机器人厂商想要从线下市场打开缺口,对于多数企业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前段时间,笔者与唐山市某位代理商的操盘手吕总进行过简短交流,他目前正好在代理了国内某款智能陪护机器人,600多元的终端零售价虽然不高,渠道放货价也跟手机价格差不多,但在当地的销量却并不乐观。“有点像前几年的儿童智能手表。”吕总告诉我。“再等几年,市场可能就会慢慢好起来。”但是在等待的这几年过程中,究竟最后还会剩下多少国内家庭陪护机器人企业呢?这就不好说了。
大多数主攻家庭陪护机器人领域的厂商一般主要将资源主要投入在研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环节上,很少用到广告宣传领域,大体上像其他电子科技类产品那样铺天盖地的宣传效果,极为罕见。不懂得包装自己,也就造成了长期资金市场的冷淡。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杨志伟曾表示,作为资本,投资是需要回报的,所以在机器人领域,真正能够去投资的必须是要有应用场景能够结合的企业。然而陪伴这个场景从2014年至今尝试了至少3年的时间却不见太多起色,资本是否还有耐心继续等家庭陪伴式机器人接下来的表现?相信今年下半年会作出一个选择,届时家庭陪伴式机器人行业将出现首次生死洗牌,开启存活第一竞争第二的模式。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坚信家庭陪护机器人市场一定会迎来新的突破,不过,项目短期内商业化进程非常缓慢,并且随着行业的演进,做的人慢慢地多,不断有技术团队和人才进入,算法和技术壁垒会慢慢降低,所以场景应用的创新、用户真实需求的解决、市场实践的能力及积累的数据资源成为下一轮重点考验,整体解决方案更有价值。
针对家庭陪护机器人行业现状,业内专家人士给予了两点看法,首先是建议有条件的厂商着手打造以机器人硬件芯片模组、软件系统和人工智能为一体的整套解决方案,满足其他各垂直服务领域的需要,横跨2C和2B两种业务模式。另一个建议是,守住陪伴场景的规划同时,向家庭智能家居中心入口的方向上进行切入,随着物联网市场逐渐成熟,以家庭为单位的智能家居市场时刻都可能会迎来爆发,而对于家庭陪护机器人而言,这恰好也是一个机会点。
最后,按照各方业内人士综合出来的结论来看,统一的观点是,在核心技术、内容服务以及渠道能力上有着相对优势的国内家庭陪护机器人厂商更有可能在未来进入到市场当中的第一阵营,但从今年国内整体市场规模发展状况来看,各大企业要先能保证存活到明年,才有机会等到“大王旗”时代的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